养老金并轨后,月薪 8000 与 15000 的退休金差距大揭秘

发布日期:2025-04-13 10:17    点击次数:147

在生活中,养老金一直是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退休后能拿到多少养老金,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过得好不好。以前,养老金有不同的体系,引发了不少争议。后来,养老金并轨政策出台,引起很大的反响。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养老金并轨后,月薪 8000 和 15000 的退休金,差距到底有多大。

养老金并轨,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5年之前,我国实行"双轨制"养老金制度。也就是说,养老金有两个不同的体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一般由财政出钱,待遇比较高,退休后能领取退休前工资的80-90%;而企业职工就得自己和单位一起每月缴费,退休金通常只有退休前工资的40-60%。这种差距让很多人心里不平衡。

养老金并轨,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职工都按照一样的规则来交养老金和领养老金。所有人统一实行"统账结合"模式:每月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自己缴费),16%进入统筹账户(单位缴费)。

退休金是怎么算出来的?

要弄清楚月薪 8000 和 15000 的退休金差距,我们得先了解退休金是怎么算的。

养老金并轨后,退休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这里的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并轨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 “中人” )。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2 × 缴费年限 × 1% 。这里面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简单理解,就是把你每年交养老金的工资,和当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做个加权平均得出的一个数值。

举个例子,假如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是 6000 元,你每月工资 8000 元,缴费工资指数就是 8000÷6000≈1.33 。如果你的缴费年限是 30 年,那么基础养老金部分就是:(6000 + 8000)÷ 2 × 30 × 1% = 2100 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就是你每个月从工资里扣的那部分养老金,存到你的个人账户里积攒起来的金额。计发月数是根据退休年龄来确定的,比如 50 岁退休,计发月数是 195;55 岁退休,计发月数是 170;60 岁退休,计发月数是 139 。

假设你每月工资 8000 元,个人交养老金的比例是 8% ,每月就存到个人账户 640 元。假如你从 25 岁开始工作,60 岁退休,一共缴费 35 年,个人账户储存额就是 640×12×35 = 268800 元。如果 60 岁退休,计发月数是 139,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就是 268800÷139≈1934 元。

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为了补上 “中人” 在并轨前没有个人账户积累的情况。它的计算方式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规定也不太一样。一般来说,过渡性养老金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 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过渡系数通常在 1% - 1.4% 之间。

月薪 8000 和 15000,退休金差距有多少?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假设两人都是 60 岁退休,缴费年限都是 35 年,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都是 6000 元。

1、月薪 8000 元的退休金计算

基础养老金:(6000 + 8000)÷ 2 × 35 × 1% = 2450 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工资 8000 元,个人交养老金比例 8% ,每月存到个人账户 640 元。35 年个人账户储存额是 640×12×35 = 268800 元。60 岁退休,计发月数 139,个人账户养老金是 268800÷139≈1934 元。

过渡性养老金:假设过渡系数是 1.2% ,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是 10 年,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前面算过约为 8000 元,过渡性养老金 = 8000×10×1.2% = 960 元。

那么,月薪 8000 元的退休金就是:2450 + 1934 + 960 = 5344 元。

2、月薪 15000 元的退休金计算

基础养老金:(6000 + 15000)÷ 2 × 35 × 1% = 3675 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工资 15000 元,个人交养老金比例 8% ,每月存到个人账户 1200 元。35 年个人账户储存额是 1200×12×35 = 504000 元。60 岁退休,计发月数 139,个人账户养老金是 504000÷139≈3626 元。

过渡性养老金:同样假设过渡系数是 1.2% ,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是 10 年,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 15000 元,过渡性养老金 = 15000×10×1.2% = 1800 元。

那么,月薪 15000 元的退休金就是:3675 + 3626 + 1800 = 9101 元。

影响退休金差距的因素还有哪些?

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越长,退休金就越高。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两人缴费年限都增加到 40 年,月薪 8000 元的基础养老金就变成:(6000 + 8000)÷ 2 × 40 × 1% = 2800 元,退休金会跟着提高。所以,大家尽量别断缴社保,保证有足够的缴费年限。

工资增长情况

工资不是一直不变的,如果在工作期间工资不断上涨,缴费基数也会跟着提高,退休金自然也会增加。比如,一开始月薪 8000 元,后来涨到 10000 元,缴费基数提高了,退休金计算里的各项数值都会变化,最终退休金也会增多。(当然,现实情况中,也存在很多单位不管工资是多少,缴费基数都是按照最低缴纳的情况。)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也不同。像一线城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可能会超过 10000 元,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可能只有4000-5000元。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这个数值的差别会对退休金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同样的工资水平,在不同地区退休,退休金可能会差很多。

如何提高自己的退休金?

延长缴费年限

前面说过,缴费年限对退休金影响很大。要是条件允许,尽量多交几年社保。比如,原本打算 50 岁退休,延迟到 55 岁退休,多交 5 年社保,退休金会有明显提高。

提高缴费基数

工资高的话,缴费基数就高,退休金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不光能提高现在的收入,还能为以后的退休金打下好基础。

补充商业养老保险

除了社保养老金,还可以考虑买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退休后多一笔收入,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比如,买一份年金险,到了约定的年龄,每年或每月能领一定金额的养老金。

养老金并轨政策让养老金制度更公平了,但不同工资水平的人退休金还是有一定差距。了解退休金的计算方式和影响因素,我们就能在工作的时候合理规划,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存够养老钱。